一次疫情,更是一次大考。能不能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突发疫情面前,领导干部的政治本色、专业能力、统筹能力、基层治理能力得以全面考验。
考验政治本色
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能不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疫情防控中守初心、担使命,认真履行领导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政治本色的现实考验。
1、考验政治意识
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能否站在国家战略发展与防控全局的高度,能否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切实把疫情防控置于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否把党中央疫情防控的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考验着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的“四个意识”。
总书记在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密切结合各地实际,当前疫情蔓延势头已经得到有效遏制,但随着复工复产逐步推进,疫情反弹风险不可忽视。
但由于疫情的突发性,一些地区出现了类似“大理截留口罩”、武汉“第17号通告”等不顾实际情况、不经科学论证,违反规定程序乱决策、乱拍板、乱作为等错误做法,其根源就在于领导干部没有将政治意识内化于工作实际。政治意识不是空话,而是历史的、具体的,需要在具体事件中检验。古语亦有言,“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在疫情的重大风险挑战面前,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什么地方,都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切实提高讲政治的具体能力,完成好疫情防控这一重大政治任务。
2、考验工作作风
重大风险挑战是检验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镜子”,在疫情防控工作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作风正否,关系抗疫成败。
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身先士卒、干在前列、冲在前线,无数党员干部以顽强的精神、得力的举措,在疫情面前当好了群众利益的守护人、群众冷暖的贴心人。同时,一些地区领导干部的表现与作为不尽如人意,其背后所暴露的典型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是危害严重的“思想病毒”。
黄冈市卫健委主任对定点医院床位数等问题“一问三不知”,着实有损人民公仆的形象。在武汉疫情出现端倪之际,相关领导没有高度敏锐和警觉,没有立即调研论证。还有些地方报表过度,基层数据材料重复填写,以文件应对文件。在疫情低风险地区仍然用“铁桶阵”来严防死守,是不担当的表现,是懒政的表现。此时,深入一线了解实际困难,解决防疫实际困难,真心实意与企业风雨同舟,让农民工出得了门,让农户下得了地,发自内心去帮助他们,才是过硬作风的最生动体现。
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在风险挑战面前“立德、立功、立言”,最能映射干部的党性和作风。部分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工作不投入、不深入,一些地区领导急功近利追求政绩、脱离实际开展工作,本质上是作风问题。在疫情面前,责任重于泰山,因此,让干部“能上”也“能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3、考验为民初心
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疫情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面临诸多困难,如何用最合乎实际的政策举措,保证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检验着人民群众在领导干部心中的真正分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公共交通等疫情防控“大后方”的民生保障工作必须全力保障。疫情当下,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同样是打赢疫情防控战争的重要武器,因此,关乎百姓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要有所谋划。能不能及时公开回应群众关切、能不能更好调动区域内公共文化资源来服务百姓疫情期间精神生活需求;如何以人为本,做好心理疏导,让防控措施充满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是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更高标准考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抗击疫情的真正英雄,无论是无偿征用宾馆保障隔离床位、捐赠口罩等防护物资,还是在小区门口坚守测量体温的门卫、依旧马不停蹄的快递小哥,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这场战斗添砖加瓦。正如总书记指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相关政策措施能不能以人民为中心,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与关怀,检验着领导干部的为民初心。
考验专业素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公共服务职能愈发突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管理好社会事务、服务好人民群众,这对广大领导干部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标准。总书记高度重视提高干部的专业化水平问题,多次强调,领导工作要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要全面提高领导干部领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成为行家里手。刀在石上磨,人在难中练。这次疫情成为检验干部专业素养的一次突袭。
1、应急管理能力
毫无疑问,这次疫情是一次全国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扩散警醒我们,面对突发情况,是领导干部掉以轻心、优柔寡断,应急意识淡薄、能力缺乏,才致使错失良机。
提升应急能力,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做到有备无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五条指出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关键是要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做好制度安排,站好“前哨”,不断将工作关口向前移,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化“被动硬对”为“主动出击”;核心是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理性冷静、执行有力、行动迅速、坚决果断、不留余地、没有空白,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诸多欠账。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根本在于转变“经济建设职能第一”的发展理念和GDP导向的政绩观,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今后,在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以及各省市的“十四五规划”当中,要通过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等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密切相关内容的重视,并做好相关规划与制度安排,进而从根本上建立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
2、媒介素养能力
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如何通过媒体回应社会关切、稳定社会情绪、增强群众信心,考验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面对各路媒体“长枪短炮”的密集采访,一些领导干部面对媒体“慌了神”,负面舆情不断,媒介素养短板再次暴露。
疫情当前,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领导干部发声应及时、准确有人情味,而这背后则是对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扎实与否的直接反映。高压之下,唯有真正深入防控疫情一线,及时掌握最新数据并了如指掌,了解事件来龙去脉,才能在媒体面前理性冷静、逻辑清晰、入情入理,高效传递权威声音,打好舆论引导“主动仗”,更好的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3、治思维能力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法治建设不可或缺。面对疫情“魔鬼”,用好法治武器至关重要。2月5日,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疫情突袭,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被打破,利益格局发生改变,一旦防控缺位,危机将不可避免。
封锁疫区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紧急征用缩减公民财产权,信息公开如何将公民隐私权、知情权等基本权利维护好,如何让防控举措在合理合法范围内实施,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开展防控工作,需要领导干部的高度法治自觉和法律思维。当前个别地方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着简单粗暴等问题,如出台“土政策”随意加码,农村地区过度封村堵路等,恰恰暴露了相关领导干部法治观念的不足。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级政府依据这些规定采取了相关防控措施,做到了依法有效应对,但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待完善。如果有更多的领导干部能够将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谙熟于心,我们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对将会更加从容不迫、有的放矢。
考验统筹能力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超大城市数量多,整个国家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体。国情使然,如何学会“十个手指弹钢琴”,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的智慧与能力。“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疫情之下,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如何做好统筹兼顾,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能不能处理好这两种关系。
1、复工复产与防控疫情的关系
逐步恢复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是主动作为降低疫情不利影响、维护大局稳定的根本。疫情形势趋缓后,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也是很大的挑战。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党中央明确要求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各级政府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将疫情防控的“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活”统筹起来,在充分评估、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有序、稳妥推进。
要坚持“分类指导”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掌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人群疫情防控风险点、隐患点,提前出台相关管理措施与应急预案,对高校、商务楼宇、文化场所、公共交通等重点环节予以重点关注。要坚持实事求是、防控疫情第一,绝不“赶鸭子上架”,过急、过早复工复产,也不僵化死板,不懂得动态调整。要强化服务意识,把工作做在前面,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有序组织务工人员跨区返岗,努力保障已复工和准备复工企业日常防护物资需求,做好复工企业防疫检测工作。要对症下药,精准掌握企业复工复产实际困难困难,让政策有“真金白银”,跑在前面。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部分地区专列接送复工人员、实施商务楼宇“双楼长制”等,都是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具体体现。只有将统筹兼顾之谋与组织实施之能完美结合,才能让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协同推进。
2、当下与长远的关系
2020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谋划“十四五”规划的承上启下之年。疫情似乎打乱了我们的前进步伐与发展大局。领导干部能否变压力为动力、是不是善于化危为机,能否在立足当下解决好眼前问题的同时,用精准的研判和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判,科学谋划长远,找到新的增长极,是对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的一次考验。
立足当下,抓好疫情防控以及复工复产工作,是尽全力为特殊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将疫情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着眼长远,则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
总书记说过:“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当下一部分传统行业受到显著冲击,但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兴产业却也正显露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否从危机中看到机遇,顺势而为,通过出台有效管用的政策举措,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转化,推动新兴业态加速成长,使之成为经济发展逆势上扬的动力源;能否找到消费潜在增长空间,进而带动消费升级,增强消费动能,需要领导干部的过人胆识与精准判断。
考验基层治理
毛泽东曾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打赢疫情防控战争,基层防控是“最后一米”,百姓力量是最强支持。领导干部能否对基层疫情防控工作的复杂性有所掌握,对基层疫情防控工作做出有力度、有温度的安排,关乎防控举措的落地落实。社会治理重心下沉需要系统谋划,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短板确实存在、亟需改变。
1、重心下沉需完善队伍保障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将防控工作落实到单位社区、居住社区、小区、院落、居民楼、每一个有人群的空间,直到每一户、每个人。
基层工作者身处联防联控的末端,又是直面潜在病患的前端,这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提出了严峻考验。疫情发生后,大批社区等基层工作人员时刻面对各种压力、各种负面情绪,不眠不休多个昼夜坚守岗位、化解难题,值得尊敬。
但也直接暴露出基层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能力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各地领导转变观念,从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出发,选派优秀人才、提供优厚待遇,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强队伍保障。当前,认真开展在职党员干部进社区(村)报到工作,是解决基层防疫人手不足的有效举措。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机来临后,切实把相关工作抓实抓细,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把工作做实做细。疫情过后,更要对投入到一线战斗中的基层工作人员予以奖励。
2、重心下沉亟需创新工作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层社会的复杂性不断凸显,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基层治理新挑战不断,此次疫情则将体制机制方面相关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在疫情抗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所推广的“社区+物业+自治委员会”、“干部+党员+群众”、“网格员+志愿者+群众”等联动机制,是基层社区治理工作机制创新的典型经验,在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创新提升和推广。
但同时,也有一些社区存在防控工作响应缓慢、流于形式、排查摸底不够细致、百姓需求无暇顾及、防控手段单一、法律意识不强、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其在体制机制方面一片空白。只有从根本上“固本培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领导干部能否看到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短板,能否关注到基层的实践创新并将其总结、推广,能否充分利用新科技来服务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构建,能否不断畅通基层社区与街道等政府部门的联络沟通机制,则是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高效与否的重要因素。
3、层干部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基层干部自身也要不断充电。而疫情当前,一个基层干部往往肩负起信息员、观察员、宣传员、排查员、辅导员、应急员、协调员、心理疏导员等诸多工作职责,工作难度瞬间提升,需要较高的工作能力与自身素质。构建有温度、有风度的社区,每一个基层干部都是践行者。要不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工作方法,学会在繁忙工作中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学会用群众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的话语表达,不断做社区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性,积极利用新技术服务自身工作实际。
毛泽东同志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能否借疫情“大考”找到本领短板,补齐“欠账”“功课”,才是对领导干部工作本领提出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