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团结 >> 正文

中南民大:以构建“七大体系”为抓手,扎实推进“五个认同”教育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0-27 来源: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实现上述“四个伟大”的圆满成功,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前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增强“五个认同”的重要论述:“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五个认同”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当代大学生理论、思想、行动上大是大非问题,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关键抓手。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党和国家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更应该将“五个认同”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用力,抓紧抓牢,抓出成效。

近年来,中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中南民大”)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增强“五个认同”教育实效性为目标,科学谋划“七大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程贯穿的常态化长效性工作机制,使“五个认同”教育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精准、成效更加显著。

一、抓机制,构建高效协同的组织领导体系

1.注重高位推动,加强组织领导。

中南民大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党委宣传部、学校办公室、组织人事部、教务处、学工部、研工部、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各学院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实行高位推动,做到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和全方位实施,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动了“五个认同”教育的横向拓展、纵向深化、立体升华,增强了“五个认同”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2.强化工作督查,确保任务落实。

中南民大坚持把以“五个认同”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计划,纳入学校党建工作主体责任清单,纳入学校各级领导班子目标管理体系,并将之作为领导干部年终述职、各个单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民主生活会和年度综合测评的重要指标,以考核促监管、以监管促考核,确保“五个认同”教育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二、强基础,构建融通协同的课堂教学体系

1.推进教学改革,构建优质课堂。

中南民大着力解决好“五个认同”教育中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一基础性问题,整合组建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平台、实践平台4大课程模块,积极构建多层次、综合性课堂教学体系,把“五个认同”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教师综合考核指标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五个认同”教育的知识结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结果评价、教学目标形成了统一整体。通过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史》《宗教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强化理论武装,突出思想引领,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准确把握“五个认同”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切实解决好“为何认同”、“如何认同”和“知行合一”的问题。

2.改革评价方式,激发内生动力。

中南民大修订了《本科课程考试管理办法》,推进了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突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创造能力、突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五个认同”意识的形成。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改革后的考试方式在笔试的基础上扩展了口试、实验操作、技术技能演示、撰写论文、写调研报告、写综述、机试、设计等多种形式。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考试方式由原来的集中闭卷笔试改为随堂开卷考试,《形势与政策》课程实现了网络考试等。评价方式创新之后,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内生动力。

三、正风气,构建联动协同的教风学风体系

1.加强党风建设,培育纯正校风。

实现既定育人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为此,中南民大党委牢牢把握加强党的办学治校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以思想理论武装为先导、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干部建设工作为重点、以作风制度建设为根本、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为关键、以反腐倡廉建设为保障、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目标抓好党建,认真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优良党风的形成、纯正校风的培育、浓郁学风的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五个认同”教育的实施增效营造了良好氛围,提供了坚强保障。

2.加强师风建设,营造浓醇学风。

中南民大出台了《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师德师风问责办法》《师德师风风险观测及防控措施》等一系列制度措施,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修订完善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行学风建设责任制。开展了“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三育人标兵和先进个人”“十佳青年教工”“优秀女教工”“教学名师”“科研十佳”“感动民大人物”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践行“四个相统一”,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以优良师风为引领,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刻苦学习、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笃信、好学”的浓醇学风。近年来,中南民大先后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教师侯建华和高卫华、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军、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陆居权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四、搭平台,构建同向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

1.推动深化合作,搭建育人平台。

中南民大注重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尤其是与民族地区的联系,坚持把“五个认同”教育有机融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课堂”。通过与国家民委共建“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中南民大推动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通过密切校地关系,建立“中国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 “‘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民族教育研究中心”“恩施发展研究院”等多个平台,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派驻50名联络员,在合作共建的过程中促进了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的提升。同时,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南民大积极与民族地区广泛合作,签约设立了200多个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拓展了各族学生历练成长空间。

2.丰富教育形式,增强育人成效。

中南民大深入开展新生成长训练营、少数民族学生骨干训练营、“好巴郎”工作室、“蓝图”工作室、“雁行”工作室等精品工程项目,实施“伴飞计划”,开展“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辅导员边疆行活动”“五践行·不忘初心”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成长守望计划、全员导师制、师生午餐会、学长计划、学业发展帮扶、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对各族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督导、就业上指导,充分发挥了多种教育形式的育人功能,在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过程中逐步培育和增强了各族学生的“五个认同”。

五、筑根基,构建多元协同的以文化人体系

1.传承优秀文化,涵养民族精神。

中南民大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五个认同”教育。将“经典研习”“实践养成”和“文化熏陶”相结合,通过国学社、书法协会、京剧社等学生社团,举办了国学知识竞赛、文学沙龙、读书节等特色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文化活动,建立和规范系列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等,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和“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推进“学雷锋·做先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及湖北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载体,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

2.培育特色文化,厚植育人沃土。

中南民大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凝练特色、丰富内涵、塑造品牌,营造蓬勃向上、文明和谐的育人氛围,培植“五个认同”教育的文化土壤。实施“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程”,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一院一品”特色文化计划,打造“书香校园”。推进大学生寝室“同心圆”品牌建设,积极培育“民大节”等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与湖北省民宗委、武汉市民宗委联合举办“少数民族文化周”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六、重反馈,构建闭环协同的考核评估体系

1.建立指标体系,完善督导评价。

中南民大修订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由5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相对应的32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集体”测评办法;开展了“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程”项目建设,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相对应的36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程”测评办法,并采取听取汇报、材料审核、实地考察、随机抽查、师生评分相结合的测评方法,对工作情况适时检测、立体评价和有效督导。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中南民大拟量身定制“五个认同”教育实效性测评指标体系,以督导“五个认同”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健全配套机制,完善绩效管理。

在建立测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中南民大全面推进“五个认同”教育绩效目标管理,将绩效贯穿实施全过程,逐步建立活动项目有方案、活动开展有监管、活动完成有总结、活动实效有评估,评估结果有应用的“五有”新机制,改变了过去“只教育、不问效”的弊端,使工作责任更加清晰化、具体化。通过绩效目标管理,细化量化绩效目标,明晰责任分解,有利于“五个认同”教育工作的推动落实和跟踪监管。

七、配资源,构建叠加协同的实施保障体系

1. 整合资源配置,落实保障措施。

“五个认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配合和提供有效保障。为此,中南民大一方面注重整合教研单位、职能部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乃至国内国外等相关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狠抓保障措施落实。一是保障制度落实,修订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和定期分析研判工作制度。二是保障督查落实,采取全面督查、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情况和“五个认同”教育进行督促检查,总结成绩,查找问题,补齐短板。三是保障经费落实,把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总体预算,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专项经费,为全校师生开展专项教学改革、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

2.加强队伍建设,夯实育人根基。

中南民大严把教师引进关、评聘关、考核关,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强化师德修养。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校内“名师工程”,通过“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加强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开展基于“五个认同”教育专题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探索,要求做到“四定四有”,即“定时间、定主题、定内容、定人员”,“有计划、有方案、有记载、有成果”,多途径、多形式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师德素养,把“五个认同”教育在教学、管理、服务育人过程中讲清、讲明、讲透,做细、做实、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