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经典 >> 正文

【名家经典】《自由》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03-28 来源: 浏览次数:
  

 

 
小说《自由》:那些与幸福有关却并不幸福的一切
 

  乔纳森·弗兰岑 美国著名小说家、随笔作家。以抨击现代传媒、书写普通民众著称,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195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出版有小说《第二十七座城市》、《强震》、《纠正》,随笔集《如何孤独》,以及回忆录《不舒适地带:个人史》。《纠正》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和美国国家图书奖。2010年,第四部小说《自由》一面世即引发抢购热潮,迅速登上各大畅销书榜,被评论界誉为"世纪小说"。

《自由》南海出版公司2012年5月出版页数:624页 定价:49.50元
 
《自由》南海出版公司2012年5月出版页数:624页 定价:49.50元

  弗兰岑是一个“大视野”的信徒,写的是那种涵盖一切,探讨“我们现时的生活”的小说。在这种意义上他是一个“倒退”,几乎可以算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自由》不是关乎“亚文化”的,它是关乎“文化”的。它不是一个小宇宙,它是宇宙。《时代》杂志对《自由》的如此断语,是否能经受住文学史的考验,只能留给时间来回答。不过这部600页的小说显然让人们重振了对文学的信心,不仅仅在美国,在中国也是如此《自由》的中文版在一个月时间内发行已经超过5万册,这对巨无霸的纯文学作品来说堪称奇迹。由此,重新解读《自由》,也就有了意义。

  出发 探索家庭的秘密

  2010年,51岁的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出版了他的第四部小说《自由》,小说一出版就获得了无数赞誉,成为新世纪以来美国最重要的文学事件之一。不仅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对《自由》大唱赞歌,弗兰岑还成为新世纪以来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作家,并成为《时代》创刊以来继乔伊斯、塞林格、纳博科夫、托尼·莫里森和厄普代克之后第六位登上封面的作家。《时代》赋予弗兰岑“伟大的美国小说家”这一封号。

  美国发现《自由》的兴奋是实实在在的。在这个严肃文学日益失去市场且阅读选择越来越多元化、而无论是评论家还是读者对何谓好的文学越来越莫衷一是的时代,美国迫切地需要树立一位偶像一个非罗斯、非莫里森、非德里罗的,新鲜的中生代的偶像。机缘巧合,出生于伊利诺伊的有着中西部背景的弗兰岑和他几年前自杀身亡的好友戴维·弗莱士·福斯特一道,成为了这样的偶像。

  在《纠正》出版之前,弗兰岑仅出版了两本小说,1988年的《第二十七座城市》和1992年的《强震》,两本书出版后均未能引起什么反响。《强震》之后,弗兰岑用了9年时间写出《纠正》,这本书让他有了些“一举成名”的意思《纠正》获得了当年的国家图书奖,并获得当年的书评家协会奖及次年的普利策奖提名。《纠正》让弗兰岑成了一个名作家,但要从“名作家”攀升至“大作家”的序列,他还需要继续证明自己。从《纠正》到《自由》,弗兰岑又用了9年时间,据说在头7年半,他只得到了帕蒂(《自由》女主人公)这一个名字。弗兰岑无疑是极为耐心和极具耐力的那类作家这是我们这个快速而多元的时代最缺乏的一种生物正如许多评论者指出的那样,600多页的《自由》几乎是以某种19世纪小说的写法写了一个当代美国家庭的故事。但弗兰岑当然不是一位19世纪的小说家,他只不过有着和十九世纪的小说家一样的野心,一种从他自身所处时代的整体生活中提炼出某种普遍真理(或困境)的野心或者,更准确地说,他对从他身处时代的整体生活中提炼出一种普遍真理这一点仍然极为虔诚。弗兰岑观察时代生活整体的场域是家庭;家庭,这个听起来甚至有些“过时”的、颇为19世纪的词语是弗兰岑持续关注的核心,是他的“烫手的材料”(《巴黎评论》弗兰岑访谈)。他相信在自由主义的、对个人价值极为推崇的美国,家庭的作用被低估了,家庭的秘密直到现在都未被充分了解,而要理解美国生活,其根本是理解美国家庭。他的这一理解无疑获得了广泛的共鸣。读者(尤其是美国读者)在《自由》中找到了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和对美国家庭内部运作机制的惊人揭示。弗兰岑凭借此书迅速进入了“经典作家”的序列,尽管其地位仍有待稳固,但他不可置疑地已经进入了厄普代克、罗斯这一类关注中产阶级生活的,有着较强地域性的美国经典作家的谱系。

  “关系” 即便亲人,也可以是地狱

  要准确地概述《自由》所讲述的故事并非易事,虽然《自由》确实是那种今天已经很少见的,老老实实讲故事的小说。我们不妨借用小说本身结构与叙事视角方面的技巧故事开始的时候,主人公伯格伦德夫妇是从邻居的视角被观察的。八十年代初期,伯格伦德夫妇搬来明尼苏达州首府圣保罗的郊区,是“第一对在巴瑞耶街买房的大学毕业生”,是当地最早一批的年轻住户。丈夫沃尔特是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的员工,慷慨、害羞、总是微笑着,妻子帕蒂是一位勤劳、友善的家庭主妇,对于邻居来说,她“就像一只殷勤友好的蜜蜂,快活地传播着社会文化的知识花粉。”他们有一座漂亮的维多利亚式大宅,有一对颇引人注目的子女,并遵循着中产阶级的生活守则:学习郊区生活的种种技能和知识、尊重他人生活选择的自由、以及尽可能地为他人提供帮助。伯格伦德夫妇的郊区生活看起来是无可挑剔的,如果说有什么迹象可以窥测他们家庭生活日后的崩溃的话,那就是帕蒂对于儿子乔伊明显的偏爱。“她以那种欢快、信任、自我贬低的口气,喋喋不休地告诉大家,乔伊是如何不听从她和沃尔特的管教,细节充分,没有丝毫省略。”这时“她就像一个抱怨自己帅气而混账的男友的女人”。毫无疑问,伯格伦德家的幸福生活出现逆转始自儿子乔伊的叛逆。当地的每位妈妈,似乎只除了帕蒂,很早就注意到了邻家小女孩、单亲妈妈卡罗尔的女儿康妮对乔伊的痴迷。乔伊和康妮不仅成了“生意伙伴”(在康妮就读的天主教学校卖塑料手表),还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上了床。当后知后觉的帕蒂发现自己心爱的儿子似乎一夜之间被康妮抢走,并且搬去对面和卡罗尔、康妮以及卡罗尔的新男友、挖土机操作工布莱克同住时,她的崩溃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用如此庞大的篇幅所尝试概述的,不过是《自由》的开篇部分“友好的邻居”一节短短28页的内容,而这当然只是这部“气势磅礴”的虚构巨著的冰山一角。然而,弗兰岑的作品虽长却并不笨拙它的长度来自故事本身的复杂与叙述视角的多元书中除了详细地交待了沃尔特、帕蒂、乔伊和杰西卡(略写)这个核心家庭“荣辱兴衰”,还仔细剖析了帕蒂和她的父母、沃尔特及其移民家庭的前史,以及帕蒂和大学同学伊丽莎颇为古怪的友谊、沃尔特及其大学室友毕生强烈却充满竞争关系的“兄弟”感情,沃尔特激情投入的环保事业及其背后的政治理念,以及乔伊在康妮和富家女詹娜之间徘徊纠结的心路历程。所有的这些故事及关系,几乎是以均等的比重在《自由》被细致地讲述和剖析除了小说第二和第四部分帕蒂的自述给了她女主角微弱的优势地位。弗兰岑之所以会如此安排,在我看来,是因为他的意图不在于讲述“故事”或“命运”而在于分析“关系”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分析朋友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些关系是如何被建立、理解、利用和践踏,分析这些关系彼此之间的竞争、冲突、交易、制衡,以及复杂而微妙的联动作用,分析这些关系如何塑造我们、成就我们、甚至毁灭我们。而在《自由》中,对这些“关系”解读的成功,根源在于弗兰岑对于多视角叙事的优势聪明的把握。在同一对“关系”中,我们既能看到当事人的偏见或自省,又能从对方的视角清楚地看到我们是如何地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他人即地狱”这条真理即使那个“他人”是你认为的最亲密的人。弗兰岑的野心,在于发现我们的欲望、野心、需要和弱点是怎样地作用于彼此,又是怎样地和一个国家与时代特定的政治与文化相纠结从而梳理出一条理解我们的个体生活与群体生活的,极具历史意识的线索。在当代美国生活中,弗兰岑发现的是这样一个关键词自由。

  错误 追求自我追到绝望

  在最初以类似喜剧的方式介绍了格伦伯德一家之后,小说转向了人物的内心,转向了女主人公帕蒂的自述。这部帕蒂·柏格伦德自传是她“依心理医生建议”,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写的,自传的标题叫做《错误已经铸成》。帕蒂在纽约州韦斯特切斯特县长大,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大。她的母亲是职业民主党人,热衷艺术与慈善事业,父亲是一名律师。帕蒂是家里的那个特殊的孩子,她的个子比妹妹们高出一大截,和“每位家人相比,帕蒂都要高大许多,也普通许多,反应更是明显地迟钝一些”。妹妹们热爱艺术,而她则是学校里的一名篮球运动员。在这样的家庭中,帕蒂养成了 “近乎病态的好胜心和可怜的自卑感”一个常见而又危险的组合。

  帕蒂在球场上表现出的凶猛好斗,主要是为了获得母亲的关注,赢得母家的赞美。帕蒂受到父母深重伤害,从而对他们彻底失望是在高中一次聚会上被强奸之后。因为强奸者是巨富之子,对方的父亲与帕蒂父母是政治上的合作伙伴,她的父母表面上是在为她出头,实际上不过想息事宁人。此后,帕蒂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或显或隐地为一个动机所推动与她的父母作对,让他们感到难堪。

  大学里,帕蒂被一个名叫伊丽莎的孤独的怪女孩缠上。虽然她和伊丽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她也谈不上多么被对方吸引,但伊丽莎对她的忠诚和狂热的喜爱,显然极大地满足了她那个时刻需要被关注的自我。帕蒂通过伊丽莎认识了摇滚歌手理查德和他的室友沃尔特,并立即迷上了理查德。身材魁梧、长得像卡扎菲、爱嚼烟草的理查德让帕蒂心旌荡漾,但他对女人的态度显然过分随意,也不太把帕蒂放在心上,而沃尔特则始终对她表现出温柔而不计回报的殷勤。在短暂地尝试跟理查德走但迅速遭遇失望之后,帕蒂重新回到了沃尔特的怀抱,并决心好好爱他。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祸根就此种下,理查德于是成了那个她“不曾得到的人”,那个更有趣、更有魅力的摇滚歌手,成了她后来必须被好好“挠一挠”的痒痒。与沃尔特确定关系之后,帕蒂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篮球,当沃尔特问她想做什么时,她这样分析自己当时的心理:“因为她妈妈一直不懈地鼓励女儿们要有了不起的事业,也因为在帕蒂看来,她妈妈不是合格的家长,或许正是这种欠缺,使帕蒂想做个家庭主妇,做个出色的妈妈。”她说:“我想住在一栋漂亮的老房子里,生两个孩子,”“我想做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妈妈。”

  事实上,那正是女主角帕蒂所做的努力做一个好的家庭主妇和一个好妈妈。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在她一手精心修缮的维多利亚式大宅里,她一心以为自己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建好了一个坚实的堡垒。虽然丈夫沃尔特无法满足她对男人的一切期望,但是她满足了他对女人的一切期望,而她的期望可以通过其他事情来弥补比如对儿子乔伊的溺爱。

  儿子的背叛带来的后果是致命的,在她脆弱的心理状态下,再加上命运那永远“刚刚好”的时机,她不顾一切地和理查德一起背叛了沃尔特。然而和理查德的关系并没有拯救她,这不仅因为她无法在理查德和沃尔特之间做出抉择,而且因为理查德绝不可能像沃尔特那样地包容她,容忍甚至填补她那个空虚的自我。于是,我们跟随着自述人冷静而节制的叙述,慢慢看到她的生活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陷入绝望之中。

  自由 无法填充内心的空洞

  那么,帕蒂等人的人生故事,和“自由”有什么关系?在美国这个国家,对自由价值的推崇可以说比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要热烈,在这个为追求独立而立国的国家里,自由应是唯一一个超越左中右的意识形态词语,它已成功地进入每一个人的潜意识虽然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很可能天差地别。在解释自己写作《自由》的初衷时,弗兰岑这样说,“在我们的国家,人们几乎拥有了他们想要的一切自由。但为什么拥有自由并没有让我们变得更快乐?”(转述)看来问题并不是拥有多少自由,而是怎样理解和使用你所拥有的自由。然而,成问题的是,对“自由”一词的理解向来充满纠结。自由的概念纷繁复杂,我个人认为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是相当具备解释力的,在此不妨借来一用。伯林将自由区分为作为主体的人自主去做选择和决定的“积极自由”,和一个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干涉的“消极自由”。在自由观念深入人心的美国,几乎所有人都是从小就被灌输去争取自主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与之同时,他们也被教导要去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选择。那么一切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了。但事实上,人们并不总是知道怎样去选择,而尊重他人的选择有时候更多的是出自自私与冷漠。更要命的是,一旦进入家庭关系和私人情感领域,每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人从来就是不独立与不自主的,因为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如此近地在彼此的物理空间与情感空间之内活动然而讽刺的是,我们往往将家庭当作了那个最自由的领域,那个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地索取爱、包容与关注的舒适而安全的领域。

  事实上,在帕蒂人生的每一个结点上,她都拥有了充分的选择的自由。受到了父母和家庭的伤害,她拥有逃避和退出的自由她选择了远离家人的大学,选择了父母并不欣赏的男人但她的家人给了她选择的自由。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退守家庭,而不是去获得更多经历,经营一份事业,体验更丰富的人生她的丈夫给了她做出这种选择的自由,而他自己则为此做出了诸多牺牲。在她和理查德越轨,但并没有选择跟理查德走而是重新发现了沃尔特时,她仍然有很多选择的机会,那些能让自己的生活重新走上正轨的机会,比如“去找份工作,或者重返校园,或者去做志愿者”。但“总有什么横在路上。”此外,“还有更广意义上的自由,虽然她已经意识到这样的自由正在毁掉她,但她依然不愿放弃。”帕蒂终于一步步陷入绝望,恰恰是因为她拥有了过多的自由!她没有善用她的自由,归根到底,是因为她没有意识到自由只有用来追求那些你所热爱的事物才有价值,而自由同时意味着你必须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选择承担全部责任。帕蒂人生最明显的悲剧,就在于她除了最初的篮球之外,没有发现任何她真正热爱的东西,没有建立一个坚实的身份,没有成为一个成熟独立的女人。她似乎拥有了一切自由,但因为她个人的空洞,她的自由带给她的最终是空虚和抑郁。而她又无法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因为,话说回来,谁能想到对儿子付出了那么多的爱最后换来的是被背叛的结果呢?而当弗兰岑带领我们进入乔伊的内心,我们的发现是惊人的。在一次和母亲通话之后,乔伊陷入一种厌烦夹杂着自责加抑郁的复杂情绪。“他不得不紧闭上眼睛,以免再次哭起来。过去三年里他对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终止在他更年轻的时候他们之间进行的那种极为私人的谈话:为了让她闭嘴,为了训练她控制她自己,为了让她不再用她那满溢的爱和毫无保留的自我来烦他。”在此,弗兰岑的惊人洞见在于,他告诉我们家庭绝非那个我们认为的最舒适、最安全的领域,我们在伸张个人的意愿和自由的时候,将不可避免地与他人的意志相碰撞,因而我们并不拥有全然的自由,即便是以爱的名义换言之,我们其实并不拥有用我们想要的方式去爱的自由。这个结论虽然听起来让人伤感,却无疑是一条真理。

  叹息 伟大文学也无法完成拯救

  从任何意义上看,《自由》都是那种继承了19世纪传统的,饱含道德教义的小说。但是,和所有志存高远的严肃小说一样,弗兰岑的目标在于揭示,而非说教。他用民族志式的方式、一丝不苟地采集当代美国生活的细节,并充分调动长期积累起来的叙事技巧,精确无误而又从容不迫地编织着他的叙事之网。在小说中,他充分展现了写作对话、场景和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小说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之一是帕蒂和理查德在湖边小屋背叛沃尔特的那一场戏。弗兰岑用了几页纸的篇幅来描述那个艰难而动人心魄的一刻,那个注定要发生,却没有人知道将会如何发生的一刻。有趣的是,帕蒂是读着《战争与和平》而迈出那错误的一步的。在《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显然注定和那个傻乎乎的好人彼埃尔是一对,却爱上了他那个酷酷的好友安德烈王子。而在《自由》中,帕蒂一点点读着这一段,“感到彼埃尔失去娜塔莎的过程就像慢镜头下的一场灾难。事情或许不会有任何不同的发展,但这几页文字之应景贴切,对她的影响几乎像下了迷幻药一般。”我们看到,帕蒂几乎是在原样复制托尔斯泰书中的错误。“在睡梦中,在那之后某个依旧黑暗的时刻,她下了床,走进大厅,然后去了理查德的卧室,爬上了他的床。房间里很冷,她紧紧地贴着他。”正如《纽约时报》的书评人Sam Tanenhaus写的那样,“连伟大的文学都无法将我们从自身中拯救出来,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战胜我们追求自由的冲动。”

  严格来说,《自由》不能算是一部很有“新”意的小说,它既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创新,也没有刻意采用“偏门”的材料、或是创造出其不意的人物。在《自由》出版之后,在美国一时引发了不少关于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优劣利弊的讨论。在我看来,问题不在于两种形式孰优孰劣,而在于小说本身能否进入我们的内心。今天,我们读到的越来越多的后现代主义小说都在徒劳地打捞着无用的信息碎片, 既不能从情感上打动我们,也不能打开我们的想像空间。而众多的现实主义小说,虽在勤勉地“描绘”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却无力刺破我们生活的表面,探入我们最深的潜意识,去发现那些最为触动我们的真相,最终只能让我们无动于衷。而文学的最终意图,是建立我们和世界的联系,建立我们和他人的联系,建立我们和自己的生活的联系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在读完《自由》的很多天,我发现自己仍然深陷在作者营造的世界里,思考着书中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思考着其中或隐或显的信息,思考着未来的我可能会犯下的错误。我想这就是小说的意义。

  【弗兰岑说】

  让我们选取一个热门词汇自由并试着将它那问题重重的荣光重新带回。让我们以加倍的努力去写一本书、塑造一个足够强的叙事将你引领到一个地方,在那里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感受和思考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信息轰炸的忙碌的时代里,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困难的。

  我感兴趣并且希望创造的文学是将我们生活的肤浅表面揭去,探入藏在底下的那些烫手的材料。在《纠正》之后我发现自己在思考,什么是我的烫手的材料?我的中西部的童年,我的父母,他们的婚姻,我自己的婚姻我已经就此写过两本书了,但是那时我还过于年轻,过于恐惧,并且技巧不足。所以在《自由》中我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重新探访那些旧材料并做得更好。

  表演欲对所有作家来说都是一个问题。对听众的渴求,混杂着那种暴露自己的羞耻感。这个问题一直在折磨着我,直到我写《自由》的时候我还在试图克服它。但是我在德语中、在尼采那里找到了所有的启示:“所有深刻的事物都热爱面具。”《第二十七座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面具。我所有工作背后的长期野心就是寻找越来越好的面具去找到让我心底那些不可言说的事物可见并可感的方法。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