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村上春树称《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激烈、寂静、哀伤,100%的爱情小说。采第一人称及对话的方式书写。故事讲述在1987年,已经37岁的主角兼叙述者──“渡边彻”,乘飞机到达德国汉堡机场,降落时听到机上播放著背景音乐──由管弦乐器演奏披头四“挪威的森林”,因此回忆起18年前魂归九泉的某直子,还有自己的好友木月。当然还有“敢死队”等等早已不知去向的好人。主人公纠缠在情绪不稳定而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关于青春的记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然而那些岁月里的感伤、沉醉却是如此相同,在生命中深深的留下烙印。37岁的渡边在飞机客舱里听到Beatles乐队的曲子《挪威的森林》时,一下子陷入往事,无法自已。音乐早已了无痕迹的渗入生命,在不设防的时候突然出现,牵动心中微微的疼痛。即使历经十八年的沧桑,20岁时的风景依然鲜明如昨。渡边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仍然记得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那时空气里弥漫着青春的芬芳气息。 渡边的20岁同大多数人的20岁一样,上寄宿学校,与三两个知交一起消磨时光,当然还有,恋爱。日子缓缓地流淌,年轻生命的水流总是新鲜、动荡的,不时有一些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突如其来的意外。
一直想对《挪威的森林》做一个书评。但始终无法将书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出来。毕竟,有些情感的确是难以言表的。那天在豆瓣上找到了一篇对其的书评,作者在十年之后,才将对书中的情感哲理用文字一一梳理开来。
在这个滥情,但缺爱的时代,但愿书中的情感,能够弥补些什么,一个微笑的慰藉,也许就足够了。
当年我第一次打开《挪威的森林》,一下子就被它领入略带感伤的青春情韵之中。小说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鼓涌着一股无可抑制的冲击波,激起我强烈的心灵震颤与共鸣。看《挪威的森林》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每次翻开都会给我带来心灵的休息和艺术的感染。十年来,我始终沉醉于其中,屡屡不能自拔。多少次,我问自己,这是为什么?我想在写作此文的梳理过程中,给自己一个早该有的答案。
以下摘录:(这是我认为比较好的几段话)
1、“这封信我读了几百遍。每次读都觉得不胜悲哀。那正是同被直子盯视眼睛时所感到的同一性质的悲哀。这种莫可名状的心绪,我既不能将其排遣于外,又不能将其深藏于内。它像掠身而去的阵风一样没有轮廓,没有重量。我甚至连把它裹在身上都不可能。风景从我眼前缓缓移过,其语言却未能传人我的耳底。 ”
2、“我凭依栏杆,细看那萤火虫。我和萤火虫双方都长久地一动未动。只有夜风从我们身边掠过。榉树在黑暗中磨擦着无数叶片,籁籁作响。
我久久、久久地等待着。过了很长很长时间,萤火虫才起身飞去。它顿有所悟似的,蓦地张开双翅,旋即穿过栏杆,淡淡的萤光在黑暗中滑行开来。它绕着水塔飞快地曳着光环,似乎要挽回失去的时光。为了等待风力的缓和,它又稍停了一会儿,然后向东飞去。
萤火虫消失之后,那光的轨迹仍久久地印在我脑海中。那微弱浅淡的光点,仿佛迷失方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往来彷徨。
我几次朝夜幕中伸出手去,指尖毫无所触,那小小的光点总是 同指尖保持一点不可触及的距离。”
3、绿子把搁在桌面的两只手"啪"地一合,沉吟片刻,说:"也不怎么。你不吸烟?"
"6月份戒了。"
"干嘛要戒?"
"太麻烦了。譬如说半夜断烟时那个难受滋味吧,等等。所以戒了。我不情愿被某种东西束缚住。"
4、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静悄悄进食的时间里,我竟奇异地怀念起人们的嘈杂声来。那笑声、空洞无聊的叫声、哗众取宠的语声,都使我感到亲切。这以前我被那嘈杂声着实折磨得忍无可忍,可是一旦在这奇妙的静寂中吃起鱼来,心里却又总像是缺少踏实感。这食堂的气氛,类似特殊机械工具的展览会场:对某一特定领域怀有强烈兴趣的人集中在特定的场所,交换唯独同行间才懂得的信息。
5、“你对人生没有产生过恐怖感?”我问。
“我说,我并不那么傻。”永泽说,“固然,有时也对人生怀有恐怖感,这也是理所当然!只是,我并不将它作为前提条件来加以承认。我要百分之百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不达到极限绝不罢休。想拿的就拿,不想拿的就不拿,就这样生存下去。不行的话,到不行的时候再另考虑。反过来想,不公平的社会同时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社会。”
“这话像是有些我行我素的味道吧。”我说。
“不过,我并不是仰脸望天静等苹果掉进嘴里,我在尽我的一切努力,在付出比你大十倍的努力。”
“那怕是的。”我承认。
“所以,有时我环顾世人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些家伙为什么不知道努力呢?不努力何必还牢骚满腹呢?”
我惊讶地看着永泽的脸:“在我的印象中,世上的人也都在辛辛苦苦拼死拼活地忙个没完,莫不是我看错了?”
“那不是努力,只是劳动。”永泽断然说道,“我所说的努力与这截然不同。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
本书对我的两个重大影响
1、 生与死
《挪威的森林》有一段流传甚广的名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第一次看《挪》的时候,才19岁,对书中很多话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比如这句话。等人生阅历增长后,才慢慢领悟其中的一些含义。
《挪》一共提到四个人自杀,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和初美。书中冷峻平缓的笔风把这些莫名其妙但又沉闷的自杀摆到19岁我面前时,我那时确实有点不能承受之重。我不理解,我苦闷。实际上生与死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课题,佛祖在菩提树下参悟了生死之后才确定了佛教的基本教义。
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成熟的标志是开始不断地参加红白喜事。当身边的亲友撒手人寰时,每一次的葬礼都让人反省活着的人该如何更好地活着。基于这个思想,我选择了漂泊,选择了多经历,这成为我的一个人生观。人来到世上只活一次,要让这一次活地有价值,多活几次。漂泊的路上充满酸甜苦辣,但我为我的经历不悔。
2、 人不能被某样东西束缚住
有一次,绿子问渡边为什么不吸烟,渡边回答:“我不情愿被某种东西束缚住”。当年看到此话时,我心头一震。
大学时代,我沉迷于围棋与哲学的世界里,连谈恋爱都无暇顾及。毕业那年,从象牙塔到社会,象很多人一样,刚开始不适应,有种逃避思想,又想钻到围棋世界里。当看到此话时,真是如雷灌顶,象禅宗的顿悟一样。我在91年就自动选择了下岗,开始走上自己改变自己命运的漂泊之路。
欲成大事,人就不能被某样东西束缚住。
我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所谓“五毒”我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我永远不会过多地沉迷于某样事情。漂泊的人一旦染上某种嗜好,无意于在冲天的翼上加上重重的砝码。说走就走,说来就来,着眼大处,不拘泥于小节,高瞻远瞩,不鼠目寸光,这是我对“人不能被某样东西束缚住”的广义理解。